当非遗遇上元宵节,会有怎样的火花? 天天热资讯
非遗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资源,时光赋予它传承经典的不朽使命。荣成非遗文化底蕴深厚,民间艺人众多,非遗产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气息,传统佳节是非遗文化绽放精彩的高光时刻。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灯节,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,被赋予了圆满、浪漫的美好寓意。当荣成非遗遇上元宵节,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,快来看看这些非遗文创产品哪个最让你心动吧?
【资料图】
01
豆面灯
荣成当地有一句民谚:“清明燕儿,端午蛋儿,正月十五捏豆面儿”。 捏豆面儿,指的就是在元宵节用豆面捏制豆面灯, 一是用来增加节日气氛,二是用来祈求神灵保佑,避邪消灾。
王连豆面灯制作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2月3日上午,在王连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当地的豆面灯制作老师,与孩子们一起捏属相灯,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,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。
豆面灯的原料主要是磨制极细的大豆面,加清水按照一定比例,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,反复揉过之后将面团扣在盆中,在避免风干的常温下放置四五个小时“醒面”,使其达到柔韧筋道的可塑状态。
按照习俗, 捏制好的豆面灯要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点燃、放置, 以求佑护、祈福寿、举光明、助节兴、避灾祸等等。
02
剪纸
在荣成,剪纸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,沿海一带渔村是剪纸艺术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, 荣成也被称为“剪纸之乡”。 目前,已经形成了荣成民间剪纸、民间剪纸艺术、荣成渔家剪纸、石岛民间剪纸、荣成剪纸等一大批威海市级和荣成市级的非遗项目。
一把剪刀,一张薄纸,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,这就是剪纸的魅力所在。元宵节前夕,荣成民间剪纸艺人林治芳以喜迎元宵佳节为主题,教孩子们一起剪灯笼、福字等,用传统艺术的方式庆贺佳节。
荣成素有“渔民汉子大碗酒”之说,千百年来,在渔猎樵狩的生产环境中,养成了男人纯朴豪爽,女人贤惠手巧的性格特点,也因而形成了荣成剪纸的显著特征: 构图简洁,线条流畅,寓意鲜明之中兼具抽象、夸张的审美取向。
在这里,民间艺人创作的大都是美化生活的剪纸,按用途大致可分为窗花、墙花、顶棚花、纸斗花、灯笼花等,花样内容多以海洋动物、飞禽走兽、渔乡生产生活场景为主。有的剪纸高手还创作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系列剪纸, 但无论何种题材,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海文化特色。
现代荣成剪纸在传承中发扬,在创新中完善,出现了大量反映新人新事新生活的作品,显示了旺盛不衰的生命力,不仅寓意丰富、独具艺术特色,也是民俗学、考古学和神话传说的丰富载体,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。
03
面塑
荣成面塑是胶东沿海一带的古老手工技艺,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经营,已经是荣成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研究历史、考古、民俗、雕塑、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。
作为威海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每逢重大节日,荣成面塑几乎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。 2月1日,荣成市崖头街道组织居民开展了面塑制作活动,大家一起了解非遗面塑的历史,学习面塑的制作方法,制作了一个个色彩鲜艳、形象逼真、年味儿十足的生肖面塑。
荣成面塑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,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手取材,在手中几经捏、搓、揉、掀之后,用小竹刀灵巧地点、切、刻、划,塑成身、手、头面,披上发饰和衣裳,顷刻之间,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。
荣成面塑色彩艳丽,造型优美,具有醒目的海文化特征,题材也常常出自海洋传说,深受本地市民以及外地游客的喜爱。就捏制风格来说, 面塑兼具了粗犷深厚和精致柔美,是一种操作简单,却艺术性很高的荣成民间工艺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