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热推荐:大兴清源街道“三治理”模式打造“清 畅 美”滨水景观
新凤河是流经清源的唯一一条自然河,辖区内长度为2.5公里,近年来,大兴清源街道积极探索“定期巡、源头控、优环境”的河湖管护长效机制,曾经的“浮萍池”“臭水沟”蜕变为“清水湾”,成了清源人引以为傲的风景。
联合治污 共护水清河美
确保河道常清,清源街道从“巡”字入手,扎实做好河道及周边巡查走访工作。2020年,依托河长制,街道制定出台河长制督导检查制度、河长制信息共享制度、河长制巡查制度、河长制验收考核制度等,在河道常态管护、动态跟踪、执法联动监管等方面落实、落责,打牢治水根基,建立了“发现-整改-验收”的巡查制度保障。
(资料图)
实施“河长制”以来,街道5名河长联动市容环境处置队、综合行政执法队、沿河社区负责人、保洁人员等,构筑了河道管护网络化格局,对河道及两岸9处雨洪排口进行不间断反复巡查。
严密的巡查,确保了问题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。去年,河长带头发现河道脏乱差及水体黑臭、污水直排等情况6次。其中,针对周边商户排污水致水质不达标的难点问题,启动“吹哨报到”机制,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现场排查、联合执法,多次实现跨区域溯源、封堵,做到“事不过夜,妥善处置”。
此外,发挥“联”的作用,街道发起“河长吹哨党员报到”联动巡河活动,借助《清源》报、“清源e讯”等平台,广泛发动党员、群众参与公益巡河,发现并制止多起违钓行为,形成群防群治的联管模式,最大程度增加发现问题的群众“触角”。
源头控污 筑牢生态防线
水环境污染表象在水里,根源在岸上。为全面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,清源街道从“截、治、清”三个方面,开展综合整治提升,实现源头控污。
据了解,污水经过下水管道,会流进河内污染水质。为提前干预,及时拦截污水偷排、偷倒现象,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联合综合行政执法队、市容环境处置队采取“宣传+执法”模式,严防污水倾倒行为,持续开展入店宣传,引导餐饮商户自觉规范处置污水10余次;为做好管理,利用“人防+技防”手段,安排市容环境处置队加强巡查、在重点点位盯守,同时借助居民举报,“物商联盟”自我监督以及街边摄像头,全面监控乱倒污水行为;对于屡教不改的商户,将加大处罚力度,进行高限处罚。
此外,针对暗河排污问题,街道加大资金投入,聘请有资质的有限空间作业队伍开展排查溯源,最终治理了雅致汤泉及滨河坊7号楼2处污水排入问题,确保了河道水质持续达标。
确保“截污”和“清污”同步进行,清源街道责成三方公司,加大巡河频次与力度,集中清理河道垃圾、枯枝落叶、杂草等,防止污染物入河,保持河面清洁、河道通畅;多次组织各物业公司、单位对管护范围内2046处雨水管线进行清掏,避免了雨季污水直排河道影响水质。
品质提升 打造休闲河景
“这里柳绿水清,特别适合拍照,河域环境的好坏与我们百姓的幸福感紧密相连。”王先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,新凤河是离家最近的休闲场所,他十分盼望春天的到来,想约上摄影好友一同前来打卡。
据了解,新凤河沿线途经3个社区,为优化生态环境,街道在沿岸修缮了长约600米的观景步道,并配有观景台;在河道多处明显位置张贴、竖立警示牌,加强社会宣传和风险提示,防止补水期间在河道内聚集、野泳等发生溺亡事故。
居住在河道周围的居民表示,又多了一个日常休闲放松的好去处,从前的“蚊子河”“臭水沟”已不复存在,生活舒适度大幅提升。
生态维护是一场长期、持久的美丽“战役”。街道将建立健全长效护河机制,确保河道洁、净、美,做到水更清、草更绿、岸更美。同时也将加大宣传力度,呼吁居民自觉爱护环境、保护水资源,共同参与到新凤河的治理行动中来。
(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