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了三年“菜幼”,没想到“越来越香”
写在前面:
随着春暖花开,各地幼儿园快要开始接受报名了,家长和孩子也将迎来第一次“择校”(择园)。的确,入园不是小事,这决定了孩子未来三年的生活。是就近入园,还是想办法进一个“好一点”的?民办园理念先进有特色,但学费高,值得吗?
(资料图)
回想自己孩子近三年的幼儿园生活,有不少感悟可以分享。此时此刻,当孩子处于幼儿园尾声,面向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涯,我才发现当初纠结的很多问题,现在看来都有清晰的指向,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。
周五
视野
全文共3415字,阅读时间9分钟
1.夫妻俩为此几乎吵架
前两天晚上,老婆辅导完孩子学习后,自嘲现在孩子压力真大,这才大班呢,已经开始学那么多东西了。我说:这还不是自找的。还好选择了家门口的幼儿园,接送方便,晚饭前已经做了一部分。老婆感叹:真的是啊!
不过三年前,她可不是这样想的。
女儿贝尔是2020年入园的,今年即将毕业。生活在一线城市,不能输的“起跑线”越划越靠前,教育的压力是真大。当初面对选择什么幼儿园,我们也的确纠结了一番。
我们对口的公办幼儿园非常普通,这从她的名字就能看出来(xx新村幼儿园)。在教育局的评级体系里是二级,仅仅比最低档高一级,就是一家俗称的“菜场幼儿园”,老婆有点看不上。我们当时有机会去一家公办示范园,比家门口的“菜幼”好不少,设施新、级别高,当然也得花不少代价。
即将做最后决定的时候,一个朋友提醒我,以他过来人的经验,强烈建议我们幼儿园一定要选离家近的。但是我们看中的那所示范园,公交要做四五站,地铁也要三站,中间还要换乘。就算自己开车,那也只能送没法接,而且早上还会拥堵。
可能因为爸爸通常比较冷静,我很快被朋友说服了,转头开始做老婆思想工作。最后的结果是我们选择了走路五分钟就能到的“菜幼”。但是决定的过程不轻松,我们几乎是吵了一架。那家示范园老婆心仪已久,而且为此做了很多工作,要改变主意,对她来说很艰难。从感情上来说,老婆是非常不舍得示范园,感觉去了“菜幼”,女儿损失很大,作为母亲甚至有点对不起她。
2.离家近“太香了”
如今再回头看,当初这个决定,真的无比正确。
离家近的好处,一天两天可能不觉得,但幼儿园要上三年,日积月累,你就能体会到离家近“太香了”!特别是下雨下雪台风天。记得一次台风天气的周一,有朋友开车送孩子上学,小区里就堵了二十分钟,出了小区大门继续“社会面拥堵”。相比之下,自己带娃出门左拐,五分钟就能走到幼儿园,这幸福再多钱也买不到啊。
幼儿园的孩子毕竟还小,特别是中班小班,动作往往比较慢。如果路上节省了时间,孩子可以多些睡眠,避免了早起的拉锯,家长也能多些从容,一整天感觉都顺了。
另外,我相信大多数双职工家庭,都需要靠祖辈来接送孩子。好多家庭,老人不仅需要接送,还需要承担家务,还是很辛苦的。如果幼儿园离家远,接送就要耗费更多精力,对于老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,时间长了可能还会产生怨气,影响家庭和谐。父母帮忙带孩子是额外的付出,我们应该尽量考虑减轻他们的负担。
那么,幼儿园的水平不太行,怎么办呢?作为负责任的父母,大家还是会憧憬优质幼儿园的环境和理念。的确,客观上差距是有的。贝尔爸爸的观点是,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,幼儿园阶段,父母的陪伴和养育是绝对第一位的,中班小班培养生活习惯,大班开始幼小衔接,这些都靠家庭教育。
园方的主要任务其实是认真的看护和适当的培育,也就是说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、健康和快乐的环境。至少上海这边的公办园无论是菜幼还是市级园,教育局在这方面都是有严格要求的,我们大可放心。
幼儿园跟小学完全不一样,因为还没有开始系统的学习,而进了小学就要正儿八经地搞学习了,小升初的比拼那是真的残酷,而且学习环境非常重要。所以小升初是必须择校的。幼儿园阶段,真的没太大区别。
3.上了“菜幼”还有意外的好处
大家可能觉得贝尔爸爸是比较佛系的,其实不然。我们当初自己也没想到,去了“菜幼”,反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安排孩子的各项活动哦!
在大班开学前,我们做了一系列研究,深刻领悟到体制内升学路线需要付出多大努力,并开始为孩子安排各科学习,第一步先做好幼小衔接。
幼儿园离家近的优势又体现出来了,路上接送的时间,可以节省下来,充分利用到学习中。幼儿园放学后可以安排一些课程,机构也选择离家近的,结束后回家也不影响吃晚饭,晚上还有时间做妈妈布置的作业。
其实进入大班以后,我们就明显意识到,孩子的时间非常宝贵了,既要抓学习,又要培养兴趣爱好,日常安排都是一环扣一环。如果时间花费在日常接送上,反而束缚住了我们自主安排的手脚。
这是贝尔的日程,可以看到进入大班以后,待在幼儿园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
4.以我为主地利用教育资源
回望近三年的幼儿园生活,虽然我们没有去成示范园,但我和贝尔妈妈都没有后悔。我们总结了几个原则,对于未来陪伴孩子成长仍然有重要意义。
首先是家庭资源的平衡与可持续。我们讨论的前提是作为城市普通家庭,父母都需要通过工作来支持家庭生活,孩子教育以体制内路线为主。如果资源足够,那什么都可以追求顶配;如果上有老下有小,房贷还有几百万,那就得取舍。现在不少家庭,都是三代人一起为孩子付出,那更需要我们做到可持续的资源投入。既要又要也要,最后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。
第二,规划留有余地,包括时间、精力和经济条件。很多时候计划不如变化快,疫情三年的各种折腾还历历在目。没有人能预测疫情,但经过疫情后,我们至少要形成新的思维习惯,就是把一些极端的情况考虑进去。
另外,孩子越大,父母对教育研究得越多,想要的也就越多。我们在大班以前,完全没有意识到在魔都,如果孩子要走体制内升学路径,需要付出多大努力才能获得一个基本满意的结果。简单地说,就是完全跟着学校教学进度走,是远远不够,必须课外进行大量补充。为了能够均衡投入精力,拉平学习曲线,需要在幼小衔接开始,就系统地进行学习。但是,再高级的幼儿园,也不会系统教认字、写字、拼音、计算,除非哪个园长不想干了。
当你目标设定得更长远更实际,曾经觉得很重要的东西,价值似乎就没那么大了,甚至反而会带来包袱。为了去示范园,承受来回奔波,结果发现没时间和精力抓学习;为了先进的理念,去了民办园,结果到了大班,幼小衔接的内容还得另外学,该花的钱还得花。而且还舍不得幼儿园请假,毕竟学费那么高。上了家门口便宜又方便的幼儿园,自己在安排各种课程时,就完全没有负担。
比如现在大班下学期,贝尔每周有一天是不去幼儿园的,为了上英语课。甚至平时基本只去半天,下午自己安排户外活动,主要为了孩子放松眼睛(学习负担大怕近视)。
“双减”并不意味着躺平,选择“菜幼”,也不等于亏欠孩子。现在大城市的教育环境,已经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倾向,就是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。“双减”下的学业减负使得课内学习难度降低,但高考难度却逐年增加,那些考高分的学生都是在哪里学的呢(这个话题很大,咱们这里不展开)。
所以,家庭、学校和课外三者必须并重,互相补充。无论幼儿园还是学校,都是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,而不是全部。家长为孩子制定的课外教育规划,重要性大大提升。对于父母来说,这既是机会,也是挑战。机会在于,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类资源,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。挑战在于,这对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必须根据孩子个体的情况,制定教育路线,并且有机组合各类教育资源,达到最终的教育目标。
作为80后,我们学生时代的学习成果,主要是在学校中获得的。但我们孩子面对的环境完全不同了,没法再把“宝”都押在学校上了。机会和挑战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。当我们更多地“以终为始”地思考,根据个体实际进行规划,以更广阔的视野利用各类资源,或许我们就能穿越眼前的纠结,找到属于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教育之路。
“双减”并不意味着躺平,换一个角度,你能带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。
我们的生活或许有局限,但我们的视野可以无穷尽。
通识教育,也是这样的理念,在童行,足不出户,我们可以从科学、人文、艺术等领域出发,带着孩子开阔眼界,建立更高阶的思维。
“我生活在土地上,但我一直仰望星空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