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下产业园区的最大误区 全球今亮点
最近,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一句话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: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不能当成“低端产业”简单退出。
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我国所谓的“低端产业”,在各地频频遭遇冷眼对待。许多城市追求看上去高精尖的新兴产业,同时加速清退传统产业,颇有要将本土产业结构做个大换血的气势。
各地产业园区在招商时也会有明显的“高端”偏好,追求“网红”定位、引进风口产业,对传统产业不太感兴趣,下意识认为传统产业利润低、技术含量低、比较土……
【资料图】
然而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,是有其内在规律和必经过程的。盲目、贸然地对传统产业进行运动式清退,会带来大量的问题,甚至是风险。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的这句警示,来得很是时候。
在愈发激进的腾笼换鸟氛围下,传统产业处境很尴尬。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园区,对于产业升级的认知似乎已经走入了误区。
今天明源君来和大家聊一聊,各地搞产业升级都有哪些误区?一味地清退传统产业,会带来哪些严重的问题?
在走访各地产业园区的过程中,明源君发现许多园区企业都倾向于把园区做得 更 “高端”。无论是在定位上、宣传上还是招商执行上,都喜欢奔着高端产业、新兴产业、风口产业去。
发达城市的产业园区追求新兴产业入驻倒也合理,但不少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县域园区,也动辄打出人工智能、元宇宙、氢能源等产业口号,就显得不那么站得住脚。
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,强如上海、深圳等超级城市,都需要“逆行招商”,到二三线城市中去拉产业。小城市的园区一厢情愿地追求新兴产业,又如何能跟发达城市竞争?
更何况,许多风口产业的发展现状还非常不成熟,企业的经营状况还远远谈不上稳定,前景也很难说。
相比一线城市来说,其他城市在招商和产品打造上的容错空间和回环余地,并没有那么大。
如果园区甚至是地方,执意要引进这类风险与收益尚不明朗的产业,一旦产业风口过去、企业数量迅速萎缩,将可能要面对难以承担的损失。
甚至有些初涉产业地产的公司,带着传统地产思维做园区,不做调研不做访谈,就把产品全做成了甲级写字楼的形态,认为只要产品品质摆在这里,就有了定价权、就可以吸引高端产业。
然而在产业招商的过程中,产品品质的定义和标准,显然和地产开发领域完全不一样。企业对于生产经营空间的需求是多元、个性化且刚性的,他们注重的是好不好用,而不是好不好看。
太多转型初期的产业地产商,走入了定位和产品的误区,导致后期调整起来十分痛苦。
他们之中好一些的,可能只是招商艰难、产业聚集不起来,或是企业来了却留不住、服务不好。后期发现问题后,还可以下决心将定位推翻重做,脚踏实地一步步调整园区内的企业结构,这样尚有扭转局面的机会。
但有一些园区花了重金打造了一大片写字楼建筑群,那就是真金白银花出去了。最后发现产品与当地产业需求不适配,传统产业、制造业用不了,高端产业又看不上,这时再想调整几乎已经不可能。
对于高端产业“光环”的执念,不仅体现在园区企业身上,不少地方政府也会有这种倾向性。
一线城市搞腾笼换鸟、产业转型相对比较容易,它们有充足的新兴产业要素储备,包括人才、技术、资本等等。
但许多小城市也在盲目跟进,高举产业转型大旗。具体手段也比较粗暴,并没有去考虑如何帮助传统产业进行升级、提效,而是要求直接清退、淘汰,甚至认为传统产业制约了当地的发展。
然而这种倾向性其实十分危险。
首先从现状来看,这些所谓的“低端产业”,可能恰恰是最能为当地贡献税收与就业岗位的产业,对当地有实打实的经济支撑作用。
如果贸然大批清退,当地自己在经济和就业上就会先受不了。毕竟相比发达城市来说,中小城市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,产业生态也比较脆弱。传统产业清退带来的经济影响,不是轻易能消化掉的。
其次,从发展高端产业的实际可行性来看,中小城市是否真正有能力将这些所谓的“高端产业”做起来,也要打个巨大的问号。
因为新兴高端产业最需要的就是人才、技术与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,中小城市是否有能力提供?
许多高科技产业、新兴产业,都处于科研探索阶段,研发投入高但成果价值未完全兑现。说白了就是处在烧钱而不是赚钱的阶段,中小城市是否受得了?
在走访了多地产业园区和开发区后,明源君认为这种一味追求高端产业的风气是不现实且不负责任的。
产业发展在空间上需要讲求区域分工,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禀赋和条件,适合培育不同的产业。所以各地政府和园区企业,应该对于当地的产业现状和潜力,有更理性的认识。
推动本土传统产业升级,或是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承接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分工,必定比凭空造产业更现实。
实际上,哪怕是经济大省广东,都没有说要清退传统产业,相反地还在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。
当前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,就有包括了纺织、现代农业与食品等传统产业。在深圳这样典型的高科技城市当中,时装产业可也是闻名全国的。
所以传统产业绝不是需要被清退和淘汰的阻碍,优质的传统制造业,一样可以成为产业名片。
当下之所以会出现各地对不同产业的追捧和嫌弃的现象,有个很重要的原因,是因对于产业要区分高端、低端的这个贴标签的方式,本身就是粗暴的、不成立的。
区分“高端”和“低端”的标准,本身就说不清道不明,用产值?用研发投入?用科技含量?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。只是人们下意识地认为传统产业利润低、科技含量低,所以给它们打上了低端的标签。
然而长期带着这种非理性的印象去发展产业,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园区甚至是国家,都会埋下很多风险。
第一个是产业链优势必定会被打破。盲目淘汰传统产业,会让我国本就极为完善的、傲视全球的制造业产业集群,出现缺口。
同时也会白白给东南亚其他国家,承接制造业外溢的机会,会动摇我国在制造业上的绝对优势地位。
第二是就业与税收下滑的问题。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庞大,传统产业如果被清退,就业岗位的萎缩和税收的缺口问题会立刻显现出来。
第三是发展高端产业的成本问题。前面也说了,多数新兴高科技产业都处于投入、烧钱的阶段,短时间内很难贡献多少有效税收。
而且培育新兴产业所需的投资额巨大,时间跨度也很长,需要城市花上几年甚至十几年来持续投入和陪跑。
如果强行和传统产业脱钩,没有能“输血”的产业,那么多数城市是承受不了这个经济后果和成本的。
第四我们也需要考虑近年来的国际形势。全球化的叙事似乎已经摇摇欲坠,一旦去全球化的趋势继续蔓延深化,那么我国坚持保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,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了。
这几年美国自己就一直在谈制造业回流,出台了各种法案来吸引制造业回流,其中不仅包括新能源汽车、芯片等高科技产业,还包括食品饮料、家具、玩具制造等。
在此形势下,如果各地还沉浸在所谓的“高端产业”叙事中,继续去谈传统产业的淘汰,那无异于自毁护城河,风险是很大的。
实际上,我们对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误会,确实太大了。“没有落后的产业,只有落后的环节”,这其实是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观念。只要优化得当,传统产业一样可以做到效率高、科技含量高、利润可观。
比如广州的“时尚圈第一独角兽”希音,就设计出了“小订单、测试再返单”的按需生产模式,能够有效降低库存,提升整体生产出货效率。这一平台模式已经在美国、巴西等国家上线,吸引着全球的卖家参与。
又比如卡夫亨氏食品公司,针对其在阳江的一座传统酱油厂的产线,实施了智能化改造。从酱油的原料管理到酿造生产,再到成品检测放行,全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,只要110人就能完成年产能20万吨的成品酱油生产任务。
最近明源君发现,从国家层面到一些地区和城市,都开始看到传统产业嫁接智能化技术的潜力,对于传统产业的看法已经大有改观,并且在有意识地推动和帮助传统产业的升级。
比如今年3月,工信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《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》,就提出要培育5个以上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。
此外工信部部长还透露,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指导意见,将会聚焦高端化、智能化和绿色化等具体方面,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。
从地区来看,广东今年提出到2023年底,力争全省食品工业营业收入达1万亿元以上,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;力争纺织和服装产业营收到2025年底达到7000亿元,建成世界级先进纺织服装产业强省。
同时广东还分别印发了纺织服装行业和家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指引,内容十分具体,可谓是手把手扶持。
指引涵盖了研发设计、生产运营优化、仓储物流、供应链整合、平台服务升级、商业模式创新、大数据挖掘应用等多个环节,全都给出了具体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和实现路径。
传统产业占比高达70%的山东,今年也印发了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,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强链,“一业一策”推动重点行业改造提升。
多个地区都在重提传统产业的价值,并希望塑造一个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。
而对于中微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来说,所谓的“高低端”的评价方式需要被摒弃了,对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态度也需要被扭转。
结 语
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,新科技、新产业不断涌现。许多地方政府和园区企业,也跟着时代的剧变,走过了一个眼花缭乱的阶段。
然而在我国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,无论是地方开发区还是产业园区企业,在做决策时都需要更理性和追求实际。
新兴产业自然有其培育的价值,但它更像是树冠,任务是不断向天延伸;而传统产业则如同树根与土壤,树要成长就离不开对它的呵护。
标签: